在刚刚结束的“苏超”比赛中,南京队与苏州队的较量吸引了60396名观众现场观战,创下了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新纪录。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,中国足球应从哪些基础工作做起?
7月5日,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,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,即便在座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,仍有超过68.8万人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了对这场球赛的期待。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卡塔尔世界杯门票的中签率。
那么,“苏超”为何能越来越火呢?有网友用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来形容这一现象。首先,“天时”指的是中国足球青训的触底反弹。从05后年龄段开始,国内青少年足球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竞赛成绩,都呈现上升趋势。
在本届“苏超”中,516名参赛球员中,职业球员仅有29人,而高中及中专学生、在读大学生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占据了大多数。尽管他们并非职业球员,但这并不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。例如,20岁的巴特在泰州队对阵徐州队的比赛中,用一记侧身倒钩破门,令人印象深刻。
其次,“地利”体现在“苏超”联赛的举办地江苏,其足球场地数量正在不断增加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数据,截至2025年底,全国已有16.1万个足球场地,其中江苏就有11632个。这为“苏超”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。
最后,“人和”指的是球迷对足球的热爱。在江苏,足球比赛被赋予了地域身份属性的参与感,这也让“苏超”赢得了大量非球迷的关注。
从“苏超”的成功中,我们看到了中国足球发展的希望。足球专家金汕表示,“苏超”的火爆可以提高足球的普及率和赛事在群众中的普及度,对提升中国足球普及率是一个很好的方向。